實不相瞞各位,我曾經也當過韭菜,以前網上那些各種付費的項目,我多多少少都報過一些,在這方面也可以說是有所了解。
現在很多知識付費博主的評論區(qū),很多人都在罵割韭菜。
一些典中典言論有:
“最快的賺錢辦法是教別人賺錢?!?/strong>
“他要是能賺錢會把方法告訴你?”
“在抖音賣課的全都是割韭菜的。”
其實看到這些觀點,我覺得挺開心的,至少證明現在腦子清醒的人還是有不少的,有些所謂的知識付費有多離譜,咱明白人心里肯定是有數。
有時候我或許會因為從他們的營銷話術中獲得一些新的靈感,順手給一點打賞,但是他們的內容,光是看標題,我都覺得是在浪費我的時間。
現在大家對知識付費有這么多的質疑,其實也側面說明了越來越多的人抱著理性的思考去看待知識付費,這不是壞事。
可是,人總是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的,
完全相信所有的知識付費當然不可,但說所有的知識付費都是割韭菜就是對的嗎?
我認識不是。
下面我給大家總結三個問題,大家應該就能明白我的想法。
1.知識付費是在割韭菜嗎?
真正的知識付費不是。知識付費必然是未來的趨勢,每一個行業(yè),每一項能力,只要有人認可,那就值得知識付費。只是現在市場太混亂,很多知識付費無法做到它承諾的效果。
2.如何判斷知識付費能不能起到好的效果?
看這個發(fā)起人,或者這個團隊,自身有沒有做成這件事。教你賺錢,他自己賺了多少錢?教你帶團隊,他自己的團隊做出了多少成就?教你做自媒體,他自己的賬號有多少粉絲?
如果連他自己都沒賺幾個錢,團隊沒什么成就,沒多少粉絲,那他說教你都是在扯淡。
3.別人為什么要教你?
①割你韭菜。讓你買一份什么課,什么軟件之后就完事兒,反正錢已經交了,后面你就自生自滅吧。
②想要多賺錢。這個分兩種情況,一種是類似于淘寶客,微商的行業(yè),你做他的下級,你賺錢,他也能賺錢。另一種是商品有售后,也能保證質量,成本定死了,多賣就能多賺。
③行業(yè)小眾,想要擴大行業(yè)影響力。
第一點和第二點相信大家都能明白,但是第三點,可能很多人會想不通,所以下面我重點講一講第三點。
不想被人割韭菜,一定要從發(fā)起者的角度來思考,
達爾文在《物種起源》里提到,
所謂生存競爭,并不僅僅是同類兩個生物個體之間赤裸裸的斗爭,它至少包含三個層次——種內競爭、種間競爭、環(huán)境競爭。
種內競爭
就是我們平常理解的同類間的競爭。比如快餐店和中餐店之間的競爭,大學和大學之間的競爭,同學和同學之間的競爭,你只有在同類中做得出色,才能獲得更大的利益。
種間競爭
柯達曾是膠片相機的王者,但它敗給了數碼時代。諾基亞曾是手機中的王者,但它敗給了智能機,其實很多百年基業(yè)的大企業(yè)在傾頹之時,很大一部分原因都可以總結為“在種內競爭時,用了種間競爭的思路”。
你要說他們做錯了什么嗎?不,他們只是被新事物替代了而已。
世界總是瞬息萬變,你不做改變,總有人會出來代替你。
環(huán)境競爭
質疑“怎么可能會有人愿意教別人怎么賺錢”的人,只知道“種間競爭”和“種內競爭”,而完全忽視了環(huán)境競爭,這是格局小的一種表現。
在種內競爭和種間競爭中好不容易存活下來的人,就如同一束微光,他必然需要更多和他一樣的微光聚集在一起,互相照亮。
大家知道什么是商會嗎?
商會是在一起抱團,合力做“環(huán)境競爭”的組織,溫州商會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。他們完全由利益連接起來,互相幫扶,抵抗風險。
你能明白這一點,也就能知道為什么我和我的團隊愿意把賺錢的項目分享出來了,
因為我們都明白一個殘酷的道理:可怕的不是藍海變紅海,而是藍海變死海。
我們希望能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人,一起來壯大這個圈子,對抗環(huán)境競爭,打造一個堅固的生態(tài)體系。
好了,這篇文章的內容發(fā)貨聯盟就和大家分享到這里,如果大家網絡推廣引流創(chuàng)業(yè)感興趣,可以添加微信:80709525 備注:發(fā)貨聯盟引流學習; 我拉你進直播課程學習群,每周135晚上都是有實戰(zhàn)干貨的推廣引流技術課程免費分享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