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孫海帆
唐家(3):“臺灣民主國總統(tǒng)”之家
中國地大物博,民族眾多,這僅從地方劇種的豐富多彩就可以見得。地方劇種是相對“國劇”京劇而言的,據(jù)統(tǒng)計中國有地方戲300多種,其中包括晉劇、豫劇、黃梅戲、越劇、評劇等。一般來說,地方戲前的地名簡稱就代表此劇發(fā)源和流行的地方,每種地方戲往往都會有“特出貢獻者”,他們對本地劇種的傳承、革新和發(fā)展起著至關(guān)重要的作用,而流行于廣西桂林一代的桂劇就是在一位叫唐景崧的人手中發(fā)揚光大的。

廣西桂劇
1895年,廣西桂林迎來了 “告老還鄉(xiāng)”的唐景崧,他當時54歲,據(jù)說時任兩廣總督的張之洞還給了他10萬兩銀子,他拿著這些錢,先在桂林榕湖南畔修了一幢別墅,因有五位美貌的妻子,唐景崧給這宅子命名“五美堂”,接著他還修建了一些亭臺樓閣,而其中的戲臺則將成為他生命中最后8年“表演”的地方。

唐景崧(1842-1903)
唐景崧是一位資深戲迷,幾十年走南闖北,業(yè)余時間最喜歡的就是看戲,由于此,他在戲劇上見多識廣、積累深厚且深諳其道,這樣,當他回到桂林時,就開始把讓桂劇“走進新時代”當做最重要的事情來辦。
在唐景崧對桂劇推陳出新之前,桂劇沒有“專用”的劇本和經(jīng)典劇目,演出時都是借用其他如秦腔、韓劇、湘劇等劇種的本子,根據(jù)當?shù)氐姆窖院统簧约痈木?,其表演效果大概有如新疆維吾爾版的《紅燈記》或者用劉三姐的調(diào)調(diào)唱阿慶嫂的《智斗》,顯得有些不倫不類。
面對這種情形,一天不聽戲就難受,天天聽這種“混搭”戲更難受的唐景崧開始為桂劇創(chuàng)作“專用”劇本,此后7年,唐景崧創(chuàng)作劇本40多部,大多根據(jù)古典名著改編,如《黛玉焚稿》、《黛玉葬花》、《晴雯補裘》、《杜十娘》、《拷打紅娘》等,這些劇本都經(jīng)正式刊印成本,劇本集名《看棋亭雜劇》。

唐景崧雕像
看棋亭是唐景崧在五美堂邊修建的亭子,也許這是他撰寫、修改這些劇本的地方,現(xiàn)今來看,《看棋亭雜劇》的劇本不但“戲味十足”、結(jié)構(gòu)嚴謹、具有較高的文學性和藝術(shù)性,而且在豐富桂劇劇目的同時,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和形式感。而其劇最大的特點是基本都以女性為主角,所以,他也稱得上是中國最早的“女性戲劇”作家之一。
那個時代沒有“女明星”,在舞臺上表演的都是男扮女裝的“偽娘”,而既然戲的主角都是女性,那讓女子來演豈不是更合適?為了更好地呈現(xiàn)自己所寫的劇本,唐景崧自己在五美堂內(nèi)組建桂劇戲班,命名為“桂林春班”,戲班內(nèi)不但有他從家鄉(xiāng)和湖南招聘來的藝人和樂師,還破天荒地招收了女學徒,于是,桂劇中從此有了女演員。

江口村風光
告老還鄉(xiāng)后致力于“振興文化產(chǎn)業(yè)”的唐景崧很快就讓“桂林春班”的演出變得“一票難求”,創(chuàng)新的劇本、整齊的演出陣容、具有桂林風情和神韻的曲調(diào)及表演讓各方人士慕名前來一睹其風采,這些人中間包括唐景崧的密友康有為、岑春煊等,有一次,康有為看完《黛玉葬花》之后,還賦詩一首“妙音歷盡幾多春,往返人天等一塵,偶轉(zhuǎn)金輪開世界,更無凈土眷無親。黑風飲海都成夢,紅袖題詩更有神,誰識看花皆是淚,雄心豈忍白他人?!倍谟^眾如癡如醉、樂而忘返地看著演出的氣氛中,唐景崧讀著康有為這首有些“借題發(fā)揮”的詩句,再看看自己在“看棋亭”寫下的詩句“縱然局外閑身,每到關(guān)懷驚劫急;多少棋中妙著,何堪束手讓人先?!辈唤麅?nèi)心升起一股悵然之情。

五美堂的戲臺
其實,唐景崧豈是寫寫劇、唱唱戲就能“心滿意足”之輩,在他開始“寫戲”之前,他是當過“臺灣民主國”總統(tǒng)的名將!
2012年,臺灣導演魏德圣的影片《賽德克·巴萊》在全國上映,電影講述的臺灣賽德克族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故事就是近代臺灣規(guī)模最大的“抗日戰(zhàn)爭”“乙末戰(zhàn)爭”的延續(xù),而這場戰(zhàn)爭中方第一位最高統(tǒng)帥就是唐景崧。

日本人繪制的宣傳畫
、
1895年4月17日,《馬關(guān)條約》簽訂,根據(jù)條約規(guī)定,中國割讓遼東半島、臺灣島以及附屬各島嶼及澎湖列島給日本,這個時候,因率部在越南抗擊法軍而受清廷嘉獎的唐景崧已經(jīng)到達臺灣8年并任臺灣巡撫1年,得知條約簽字落筆,他氣得說不出話,而在臺灣名士及愛國軍民的呼吁和支持下,唐景崧與朝廷虛與委蛇,接受了發(fā)出“愿人人戰(zhàn)死而失臺,絕不愿拱手而讓臺”誓言的臺灣人推選,于5月25日出任“臺灣民主國”總統(tǒng),定年號“永清”(永遠尊奉清朝之意),命丘逢甲為副總統(tǒng),原黑旗軍統(tǒng)帥劉永福為大將軍,命浙江鎮(zhèn)海斗門俞氏家族俞明震(后曾成為魯迅的老師)為內(nèi)務大臣,率臺灣各部兵力35000多人與日軍前來“接收”臺灣日本首任總督樺山資紀所率的37000日軍從在基隆澳底開始,打響了“臺灣保衛(wèi)戰(zhàn)”。

位于臺灣彰化縣八卦山上的“抗日保臺史跡館”
其實,唐景崧在當了14天“臺灣民主國總統(tǒng)”后就離開了臺灣,在回到桂林的日子里,他除了醉心桂劇,還一度參與創(chuàng)建過廣西體用學堂,這所學堂是日后的廣西大學和廣西師范大學的前身。1904年,唐景崧在61歲時去世,去世前,曾有人問他為什么抵抗了日本侵略者14天就離開了臺灣,是否攜巨款“內(nèi)渡”,他苦澀地笑而不答,而關(guān)于唐景崧“內(nèi)渡”真正的原因,后人也多有探討,有的說他是朝廷“召回”,有的說他是倉皇逃跑,說法褒貶不一,莫衷一是,這讓他的孫女婿,大師陳寅恪在對唐景崧作出評價時也比較為難。
陳寅恪認識唐景崧的四子唐云澤的二女兒唐筼(唐家琇)的時候,唐景崧已去世多年,而他沒想到的是,當年他為了表明自己關(guān)注廣西南疆問題而取的號“南注生”變成了成就自己孫女姻緣的一條紅線。
1927年秋,37歲的“大齡男青年”陳寅恪正在清華研究院當導師,當時和另一位導師趙元任及夫人楊步偉住同一個院落,而且也在趙家“搭伙”,有一次說到清華教員高仰喬有位義姐姓唐,29歲了也還是單身,楊步偉力勸陳寅恪去“打望”一下,陳寅恪遵命前往,在唐筼處見到墻壁上懸掛一副詩作,署名“南注生”,陳寅恪當場驚曰“此必灌陽唐景崧之孫女也”,于是,他對唐筼立刻有了很好的“第一印象”,次年夏天,陳寅恪與唐筼在趙元任宅設喜宴,兩人因“南注生”而傳出一段愛情佳話。

唐筼(1898-1969)
廣西灌縣位于桂林北面150公里處,與湖南交界,唐景崧的老家就在灌縣的新街鎮(zhèn)江口村,現(xiàn)在在唐家老宅的正堂還高懸著“翰林兄弟”四個大字,因為唐景崧兄弟都從這偏僻的小鄉(xiāng)村出來。三人中有“三個進士、三個翰林和兩個正一品”,這不要說在廣西,就是全國都很罕見。

江口村
唐景崧弟弟唐景崇,23歲中進士,欽點翰林,清宣統(tǒng)二年(1910年)任學部尚書,和哥哥唐景崧一樣,都是正一品,1911年任責任內(nèi)閣學務大臣,是內(nèi)閣13名大臣中四位漢族大臣之一,其職位類似于現(xiàn)在的國務院負責教育部的副總理或古代的副宰相。唐景崇仕途總體平穩(wěn),是辛亥革命的到來才終止了他在清廷的職務,而由于“分管教育”,唐景崇對中國近代新式教育貢獻良多,這其中以他在浙江、江蘇推動新學與舊學、中學與西學的結(jié)合最有“亮點”,但由于其時清廷正搖搖欲墜,唐景崇對教育改革也難有大的作為。讀書人不會寂寞,博學多才的唐景崇離任后專心治史,著有《新唐書注》、《新唐書刊誤》及《經(jīng)筵將以稿》等,1914年,唐景崇去世,終年70歲。

唐家老宅
值得一提的是,唐家還是中國近代“謎語第一家”,從唐景崧、唐景崇、唐景崶到他們的兒子唐運溥、唐溫齋(李有棻女婿)、唐毅齋,都是中華謎語大家,他們留下的《謎拾》、《臥云書室隱語》、《聽雪書屋叟詞》等都是很有價值的謎語著作,而如今他們的老家江口村有“唐景崧中國謎語一條街”,當?shù)嘏e辦的謎語大賽也常用“唐景崧”命名,這都表明了唐家在謎語界的地位。

當?shù)嘏e辦的燈謎擂臺賽
在唐景崧同胞三翰林中,小弟唐景崶鮮為人知,他比唐景崧小13歲,比唐景崇小11歲,論天資他卻是兄弟中最聰明的,17歲時他便中了舉人,22歲就入了翰林,25歲授翰林院編修,只可惜天妒英才,唐景崶在31歲就因病去世。而在他剛?cè)牒擦值臅r候,他的妻子就已經(jīng)去世了。其實,唐景崶是中國近代一位著名人物的姐夫,他的妻子叫譚嗣淑,譚嗣淑的弟弟就是譚嗣同,這樣,《民國的近親與遠親》從廣西灌陽出發(fā),走進了三湘大地。(未完待續(xù))
(本文根據(jù)相關(guān)資料編寫,若信息有誤,歡迎留言指正,照片來自網(wǎng)絡,若有異議,即刻刪除)
好了,這篇文章的內(nèi)容發(fā)貨聯(lián)盟就和大家分享到這里,如果大家網(wǎng)絡推廣引流創(chuàng)業(yè)感興趣,可以添加微信:80709525 備注:發(fā)貨聯(lián)盟引流學習; 我拉你進直播課程學習群,每周135晚上都是有實戰(zhàn)干貨的推廣引流技術(shù)課程免費分享!